我喜歡的第一本書不是《活著》,而是《許三觀賣血記》。
眾所周知,《活著》是被大眾喜愛的一本書,但書中鮮活的人物一個接著一個離世讓讀者心疼不已。有人說,作者余華是把悲傷留給了讀者,把開心留給了自己。但在同樣是他的作品《許三觀賣血記》中,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許三觀的樂觀、慈愛、無私、勇敢以及頑強的生命力,因而受益匪淺。
鬧饑荒的時候,他們一家躺在床上忍著饑餓,想象著自己想吃的菜,他一一為自己的孩子一樂、二樂、三樂和自己的愛人用嘴“炒”了一盤又一盤。每一個孩子說出自己喜歡的菜,許三觀立刻繪聲繪色地描述炒菜的過程。在“炒菜”的過程中,大家甚至不敢多“吃”,直到大家的菜都“炒”完后,才給自己“炒”了一盤豬肝。他認為豬肝能夠補血,之后可以靠著賣血的錢貼補家用: “豬肝先是切成片,很小的片,然后放到一只碗里,放上一些鹽,放上生粉,生粉讓豬肝鮮嫩,再放上半盅黃酒,黃酒讓豬肝有酒香,再放上切好的蔥絲,等鍋里的油一冒煙,把豬肝倒進油鍋,炒一下,炒兩下,炒三下——”一樂、二樂、三樂接著許三觀的話接著“炒”下去,但許三觀立刻制止他們,因為再“炒”豬肝就老了。
許三觀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幻想中,都要先想著自己的家人,體現著他對家庭的責任,事實上也給予了孩子和妻子無私的愛。以至于我害怕他們一家會因這一場饑荒死去,甚至為他們緊張,期盼著饑荒早日結束。
生命為本,愛乃底色。愛的力量是最柔軟的,也是最堅固的,亦是最恒久的。正是因為這種愛,世界才變得更美好。
許三觀其實最偏愛的就是一樂。他認為一樂和自己最像,可偏偏這個一樂卻是自己妻子與何小勇所生的孩子。男人的尊嚴受到挑戰(zhàn),嘴上說不把他當親兒子了,可是為了救何小勇讓一樂爬屋頂,哭喊招回何小勇的魂,為了救人,為了讓一樂開口,逼他哭。只有他自己知道,這有多不忍和心疼。
我想,其實這就是善的力量,即使再怎么怨恨、討厭,但在別人需要幫助時,還是會伸出援手。
許三觀用賣血換來的錢,帶著老婆許玉蘭和兩個親生兒子(二樂和三樂)去面館吃一頓飽飯。因為誤解,一樂一直沒有回家。許三觀嘴上說“管他回不回家”,但實際上卻找了半夜才找到一樂。他一邊背著一樂一邊嘴里罵個不停。一樂看到了勝利飯店明亮的燈光,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:“爹,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面條?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,語氣溫和地說道:“是的。”后來,一樂得了肝炎,許三觀想要賣血救治他。但是血頭怕鬧出人命不同意他頻繁賣血,于是他開始一路經過十幾個地方,賣一次換一個地方……讀到這里時已是深夜,我哭成了淚人。
每一次賣血,許三觀都是為了家人,但最后一次賣血是唯一為了自己,血賣不出去還被羞辱了一番。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一身血液,卻被說成是沒用的豬血和沒人要的油漆。他從醫(yī)院出來后在大街上邊走邊大哭了起來……第一次賣血,是為了證明自己,也娶了媳婦;第二次賣血,因為一樂打破了方鐵匠兒子的頭要賠錢;第三次賣血,是為了給林芬芳買補品;第四次賣血,是為了饑荒中家人不餓肚子吃碗面;第五次賣血,是為了救治一樂的早期肝炎;第六次賣血,是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,能讓二樂早日回家……每次賣完血,他都要吃一盤炒豬肝。最后一次賣血,也就是第十二次賣血,他的理由居然是想吃炒豬肝了。想想這么多年賣血,從沒有哪次是為了自己,而這一次,他為自己賣了一回。
我其實不是一個很愛看書的人,因為短視頻中的許三觀多次吃豬肝,才讓我好奇這本《許三觀賣血記》。在這本書中,我深深地懂得了“血汗錢”的含義,正如文中所說:“我可算是知道了什么叫血汗錢了,在工廠里掙的是汗錢,今天掙的血錢?!?/p>
實話說,以前每月收到父母打來的錢,用得都似乎有些心安理得。但自從真正了解許三觀的那一天起,我便懂得了如何站在父親的角度去理解人生。我也深深地明白:現在如果拿著父母的錢好好完成學業(yè),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,那父母這錢花得值。但如果拿著父母的錢天天揮霍,躺平混日子,那便是兒女悲涼人性的挽歌……
從這個層面來看,我想說:許三觀,謝謝你!
重慶旅游職業(yè)學院2023級導游2班 劉騫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