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20日,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,蔡書慧副研究員(右二)和部分團隊成員在展示科研成果的示意圖前留影。新華社
我國科學家獲取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場信息,填補月球磁場中晚期演化的數據空白。
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六號月球樣品,分析了約28億年前的月球背面磁場信息,為研究月球磁場演化、探秘“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”提供了重要依據。相關成果論文20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《自然》在線發(fā)表。
什么是“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”?
“我們知道,地球磁場對我們至關重要,它能夠屏蔽宇宙射線,保護地球的大氣和水等宜居要素,形成適合生命繁衍的環(huán)境??茖W研究表明,是地球外核中的導電流體運動產生了地球磁場,這套機制就像‘磁場發(fā)電機’,它持續(xù)‘供電’,使地球磁場長期運行?!闭撐牡谝蛔髡?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書慧介紹。
衛(wèi)星觀測和月表實測結果都顯示,現今月球已經沒有全球偶極磁場。但研究表明,月球也曾有過與地球類似的“磁場發(fā)電機”。探秘“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”的演化過程,對于揭示月球內部結構、熱歷史以及表面環(huán)境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。
科學界此前認為,月球在42億年前至35億年前期間,存在相對活躍的磁場,強度接近現今地球磁場水平。磁場在約31億年前急劇下降,且此后一直處于低能量狀態(tài)。但此前發(fā)表的月球古磁場強度數據主要集中在30億年前,月球磁場中晚期演化數據長期缺乏。
而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記錄的磁場信息來自約28億年前,且來自月球背面,將大幅提升人類對月球古磁場時空分布的認知。
首份月背古磁場信息中蘊藏了“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”的哪些奧秘?
此項研究中,團隊對4顆毫米級玄武巖巖屑樣品開展了磁學研究,發(fā)現月球磁場在約28億年前發(fā)生了反彈,明顯不同于此前學術界的相關認知。
“月球磁場發(fā)生反彈,原因可能是在約28億年前,‘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’的主要能量來源發(fā)生了變化,或初始驅動機制再次增強。”蔡書慧說,團隊未來將在此基礎上對“月球磁場發(fā)電機”開展進一步研究。
《自然》審稿人認為,此項研究對月球背面玄武巖進行了嚴謹的分析,并首次提供了來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場測量結果,為提升人類對月球磁場的認知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揭示月背火山活動歷史、揭示月背古磁場信息,嫦娥六號任務首次完成人類從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之后,中國科學家用一個個重量級成果刷新著人類對月球的認知。對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的研究才剛剛起步,我國科學家必將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作出更多“中國貢獻”。
(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