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車坪紅軍樹
賀龍干女兒石瓊仙(資料圖片)
黃炳翠一家上世紀90年代在紅軍樹下合影(資料圖片)
黔江區(qū)水市鎮(zhèn)水車坪土家村民與賀龍、紅三軍的故事,在渝鄂湘黔地區(qū)廣為流傳。多年來,這里的土家村民用不善言辭的深情,默默守護紅軍樹、紅色驛站、紅軍街的一草一木,以土家人最質樸的方式,抒發(fā)著對紅軍的深深敬意與懷念。
在這群土家村民中,黃氏四兄妹黃炳成、黃炳翠、黃炳華、黃炳相較為特殊。因為這四兄妹的母親石瓊仙,曾被賀龍將軍認作“干女兒”,其外公石琢之與賀龍是多年摯友,掩護過賀龍脫離險境,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。守護好與賀龍、紅三軍的那一段情緣,傳承好紅軍長征精神,是他們四兄妹認為必須要做的事。
初冬時節(jié),記者來到水車坪,聆聽黃家人深情講述守護、傳承紅軍情緣的故事……
老人畫紅軍樹
銘記革命歷史
初冬時節(jié),寒意漸濃。紅軍樹傲然挺立,枝干伸向天空,蒼勁有力,一如紅軍當年獵獵飄揚的戰(zhàn)旗;紅軍街靜靜佇立,青石板路略顯清冷。兩旁的建筑,墻壁斑駁,每一道裂縫仿佛都在訴說當年的軍民魚水情。
水車坪紅軍樹是一棵有著300多年樹齡的皂角樹,賀龍將軍曾多次在樹下栓馬。1934年5月,賀龍率紅三軍宿營水車坪,在這棵皂角樹下召開戰(zhàn)前動員誓師大會,要求全體官兵要像這棵皂角樹一樣,不懼磨難,經得起風吹雨打。紅軍走后,這棵皂角樹也被當地群眾稱為“紅軍樹”。
黃炳成翻閱紅軍樹繪畫作品
黃炳成講述紅軍故事
80歲高齡的黃家大哥黃炳成說,時代在飛速發(fā)展,他覺得自己守護紅軍情緣、傳承紅軍長征精神做得還不夠。于是,他就想用畫畫的方式,畫好紅軍樹,讓后人銘記這一段歷史。
黃炳成認字不多,更談不上懂畫,好在他有著對賀龍和紅三軍的獨特情懷。今年8月,他開始拿起畫筆,嘗試著畫竹子、蘭花等。后來,水市鎮(zhèn)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曹樹華得知這一消息后,特意為他購置了畫紙、畫筆等,支持鼓勵他畫紅軍樹。
在曹樹華看來,黃炳成老人不懂畫畫技巧,甚至連最起碼的磨墨、調筆、比例都掌握不好。但他很佩服老人性格堅毅,有一股執(zhí)拗勁兒,一心想要干成這件事。
每次畫紅軍樹,黃炳成都畫得很吃力,但一次比一次投入,每一筆都畫得極為認真,他說仿佛在完成一項神圣使命。畫紅軍樹的輪廓、枝丫,盡管線條歪歪扭扭,墨汁濃度深淺不一,但卻充滿了力量。有時老人一邊畫,額頭上冒出了汗珠,嘴里還一邊小聲念叨,責怪自己老了,“火候”總是掌握不到位……
黃炳成老人說,每當畫畫因病苦煩悶、生活雜事干擾進行不下去時,他總會想起母親對他說過的紅軍遭遇千難萬苦,替窮苦人打天下的斗志。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,安坐家中畫幾幅畫又有何困難不能戰(zhàn)勝?他頓時有了勁,再次提筆。
如此反反復復、涂涂改改,終于在一段時間后,一幅幅飽含深情的“紅軍樹圖”呈現在畫紙上。畫面雖不精美,甚至有些粗糙,但其中蘊含的樸素情懷讓人動容。
黃炳成老人表示,自己所畫的“紅軍樹圖”確實還需要改進。記者得知,黃炳成老人畫得較好的紅軍樹作品,已被當地黨委、政府收藏。據老人家介紹,在修復紅軍街布局時,他還拿起畫筆,為修復工作提供了粗略藍本。
恢復紅色驛站
講述紅軍故事
因為賀龍,因為紅三軍,水車坪聲名遠播。
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賀龍曾四上水車坪,大多數時間都住在石琢之客棧。1934年5月,紅三軍宿營水車坪,家家戶戶都住滿了紅軍。不少紅軍戰(zhàn)士更是直接睡在街頭屋檐下,軍紀嚴明,秋毫無犯。紅軍和水車坪百姓,結下了深厚情誼,留下了很多動人故事。
為了讓后人銘記這段歷史,傳承好紅軍精神,黃家三弟黃炳相家自力更生恢復石琢之客棧,并將其改名為“紅色驛站”。為了還原當時客棧,黃炳相的妻子付宗蘭唱起了主角。
黃炳成講述紅色驛站的故事
付宗蘭是一位賢淑能干的土家大嫂,出生在水車坪附近。小時候起,她就知道黃家與紅軍的故事,她為自己能成為黃家的一員感到自豪。為了讓“紅色驛站”繼續(xù)在新時代發(fā)揮典范作用,付宗蘭在恢復“紅色驛站”原貌的同時,還添置了一些室內陳設、紅軍軍裝,還推出了“紅軍飯”,每個菜名均與紅軍有關,諸如招兵買馬、勝利會師、紅色勝地、紅軍野菜、擁軍愛民、魚水情深、誓師大會、臘月出征等等。
付宗蘭說,夏天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水車坪體驗“紅軍飯”,每端一個菜上桌,客人都會懇請報上菜名、講清寓意。往往一頓飯下來,聽紅軍故事的時間多過吃飯的時間。
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,在“紅色驛站”室內顯眼位置張貼有一張賀龍元帥像。這是賀龍的“干女兒”石瓊仙,特意買回家張貼上墻的。幾十年下來,室內陳設已老舊,而那張元帥像始終潔凈如洗。付宗蘭說,自從嫁進黃家后,她多次看見“老娘”在像前靜靜肅立,深情凝望。
守護紅色印記
延續(xù)魚水深情
初冬的水車坪,雖清冷,卻能時時處處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熾熱溫度……
每逢節(jié)慶,黃家四兄妹中的黃炳翠,會帶領全家人到紅軍樹下合影留念,為紅軍烈士獻上祭品。即使家中有人外出務工,留在家里的成員則必須到紅軍樹下“報到”,緬懷先烈。
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,水車坪人就已開始守護和傳承“紅色印記”。如今的水車坪61戶231人,只要提及紅軍樹、紅軍街、紅色驛站等,除了孩童,個個都能講。
據水市鎮(zhèn)水市社區(qū)居民李國會講述,賀龍帶領紅軍當年路過水車坪時,曾到其四哥家中喝水。臨別之際,曾贈送一個水壺,后被其侄兒收藏。后來,有人多次出高價收買,均遭拒絕?!八畨赜袃r,紅軍情緣無價”,李國會說。
90多歲的水市鎮(zhèn)大山村村民李再堂,孩提時代曾吃過紅軍煮的飯、喝過紅軍盛的水,親眼見過賀龍與紅軍戰(zhàn)士一道,在水車坪奔忙的身影。也正因為這段情緣,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奔赴抗美援朝戰(zhàn)場,并屢立戰(zhàn)功。
研學隊伍行進在紅軍街(資料圖片)
時至今日,逢年過節(jié),水車坪村民會自發(fā)到紅色樹下清除雜草、拍照紀念、為烈士獻祭等,這已在當地約定成俗。盡管石琢之、石瓊仙、黃炳翠等已先后去世,但守護紅軍情緣、傳承紅軍精神這一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在水車坪已成為村民們的日常。
因水車坪地處高寒山區(qū),受氣候影響,紅軍樹在2021年和2023年曾發(fā)生病變,部分樹枝出現枯死,衰老現象加劇。水車坪村民、志愿者、人大代表、檢察干部、林業(yè)干部、企事業(yè)職工和當地黨委、政府積極奔走,主動對接上級有關部門和古樹名木研究所,詳細制定紅軍樹復壯技術方案,讓紅軍樹重獲新生。
在黃炳成等人的感染下,石登華、姚本華、何承忠等幾位60歲以上的老人,時常到紅軍革命紀念館前或紅軍樹下,為游客講解紅軍在水車坪的故事。村民陳忠前往成都務工,李思文到浙江紹興務工,陳菊華到上海務工……所到之處,水車坪人把賀龍與紅三軍的故事向全國傳播。
如今,隨著網絡的傳播,水車坪的紅軍故事 ,已被更多人廣泛知曉。
后記
俯瞰水車坪下的田疇闊野,耳邊風聲呼呼掠過。時過境遷,紅軍唱著嘹亮戰(zhàn)歌、帶著嘶嘶馬鳴已然遠去。大山深處的水車坪,也已融入進新時代的滾滾洪流,與共和國一道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紅軍與水車坪土家人的軍民魚水情緣,卻在這里被精心守護,代代相傳……
(記者 譚登帆 文/圖)(資料圖片均由水市鎮(zhèn)政府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