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3口、3把鋤頭、1把鐵錘、1根鋼釬。只要有時間,右手自幼殘疾的石柱自治縣金鈴鄉(xiāng)銀杏村高臺組村民羅光法便帶著妻兒,在通往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鎮(zhèn)太平村的公路上,清理滾落的石頭,填補凹凸不平的坑洼。
“這條2.7公里的公路,我一家3口,整整修了8年時間。只要我還活著,就要把這條路養(yǎng)好、用好?!苯衲?3歲的羅光法兩鬢斑白,一身舊布衣、一雙老膠鞋,左手布滿老繭,他的語氣執(zhí)著而堅定。
自力更生
不等不靠“要出路”
高臺組海拔1600多米,四周被崇山峻嶺包圍,當地群眾稱之為“絕壁上的村落”。“山高石頭多,出門就爬坡”,是這里的真實寫照。村民到金鈴鄉(xiāng)或忠路鎮(zhèn)趕集,不得不翻山越嶺,天不亮動身,回來已經天黑。
羅光法和妻子利用農閑維護公路
不通公路成了制約當地發(fā)展的最大難題。土生土長的羅光法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。
雖然高臺組到太平村比到銀杏村更近,但要翻越一座高山,還要占用太平村村民的林地。在高臺組村民看來,要修公路,沒有政府支持,簡直是“天方夜譚”。因此,這里的多數村民陸續(xù)搬離。
2013年,羅光法與太平村村民協(xié)商好林地占用問題,帶領家人發(fā)揚“愚公移山”精神,克服右手殘疾帶來的種種困難,每天天剛亮,一家人便帶著鋤頭、鐵錘、鋼釬等工具走出家門,沿著崎嶇小路,翻越屋后高山,來到地勢較為平坦的太平村,開始了漫長的“開山之路”。
自籌資金
鑿山啃下“硬骨頭”
“有村民說我傻,認為僅憑一家人力量不可能修好路。但我有長遠打算,一天修一點,一年修一段,總有一天能把路修通?!睂τ谛蘼愤@件事,羅光法很執(zhí)著。
羅光法一家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化為戰(zhàn)天斗地的行動。利用農忙間隙,僅1年時間,就將太平村到其屋后山上2.1公里的毛坯路挖通。
自己可以挖土路,但余下的600米全是山崖,由于沒有資金和技術支撐,成了羅光法面臨的一大難題。
“期間,政府多次動員我搬遷到山下,但缺少田地,就近務工也存在困難,到時候生活都成問題,所以我們一家人決定留在山上?!绷_光法說。
眼看公路就要通到家門口,羅光法只好用賣黃連積攢下的錢雇用了一臺挖掘機,一年鑿一段?!熬退愀F十年八年,我也一定要把路修通。”羅光法“鐵了心”,誰都勸不動。
當時,小型挖掘機每小時工價200元,大型挖掘機每小時工價300元。鑿通這段山路,羅光法一家花費了40多萬元。
2018年夏季,盤山路雛形出現,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,將一段50多米長的道路沖毀。開山取石、修建堡坎、填平路面,整修這段路,羅光法又花了10萬元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羅光法一家寒來暑往,披星戴月,2021年,全長2.7公里的公路終于貫通。當地村民親切地稱他為“活愚公”。
自強不息
產業(yè)拓寬“致富路”
在此期間,金鈴鄉(xiāng)政府也在縣級相關部門支持下,修通了銀杏村到高臺組的公路,不僅讓高臺組多了一條出山路,而且成為連接太平村的交通環(huán)線。
公路通了,群眾增收致富速度加快了。羅光法修建了新房,實現“安居夢”;擴大了黃連種植規(guī)模,實現“致富夢”;搬出去的村民陸續(xù)返回老家,發(fā)展起黃連產業(yè)。
“我家在地黃連面積有15畝,按照目前長勢和價格,畝產值約11萬元?!眮淼近S連產業(yè)基地,羅光法看著長勢旺盛的黃連苗,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“村里撂荒地多,我不僅要種好黃連,還要發(fā)展高山蔬菜。”羅光法一家的“致富路”也徹底打通了。
(通訊員 隆太良 馬斯健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