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張紅
佛門洞,是黔江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天坑之最大者,因有佛有門有洞命名。雖無法與云陽龍缸的雄、險相比,其秀麗、清幽、典雅,仍有吸引力,是黔江本地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小眾景點。
朋友相邀因事未成行,心有遺憾。不過與佛門洞有緣,曾多次前往,每每均會有些難忘的感受。看到朋友的游記,又添喜愛之情,趁春雨未斷、春花未謝,煙雨朦朧中靠近佛門洞,梳理多年累積的情緒,印象佛門洞最契吾心。
于我,佛門洞有石門、水門、天門、心門四道門,也許有點牽強(qiáng),卻是對佛門洞釋義的另一種注解。
沿濕滑小徑曲折而下,洞天石扉,訇然中開,一座天生石橋橫亙眼前,其上綠樹成蔭,其下平整如削,橋洞即石門,橋下兩株大樹并肩而立入畫來,有綠意跳動,令人向往之。
盛夏來此,涼風(fēng)習(xí)習(xí),倍感涼爽。逢春臨秋至,雨后初晴,薄霧如海,嵐風(fēng)如絲,艷陽灑下金光,心甚溫暖。
都有初見便驚喜,此或許為佛門洞點晴之筆。
過石門,石門洞開,放眼望去,四周環(huán)合,若一天然石缸,周約千尋,六十余畝凹凸不平的坑底一覽無余,春草叢生,幾株桃花仍盡情綻放,自然的本底雖單調(diào)卻顯悠閑,讓心的余溫稍微熱了些。
天坑內(nèi)有溶洞不算奇,最大的一幅巖岍,巖壁頂端中部有水汨汨而出,未形成水簾,實在珍貴,雙手捧接,入口純甘,乃心中水門。
越水門,佛門洞便盡展風(fēng)姿,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有與眾不同之處。講氣勢,有寬敞之大廳;講神奇,有可治某病的水;講傳承,有演繹天地之吻的鐘乳石……一切隨人的美好心情在神化,一個個美好的愿望也在不斷石化。
坑底小山堡上,建有觀音一亭,顯為人造之筑。
于此,抬頭往右細(xì)端詳,巖壁上似有人們勞作身影的印跡,淺淺的需發(fā)揮想象佐證,似風(fēng)似霧輕柔閃現(xiàn)。
仰望蒼穹,湛藍(lán)若磐,仿佛要映射坑內(nèi)所有,了無坐井觀天的心跡。
站在石橋下,同樣可見如眼的天空。低頭神游,心旌蕩漾,心有多大則天有多大,不對稱的兩只眼告訴我們,既要宏觀又要細(xì)視。這不是心中有形的天門嗎?
拾級而上,有暗香浮動,似乎有尖山早茶的清香縈繞,此刻心境可謂禪茶一味。
三門合一方有心門洞開,朋友建春曾寫《佛門洞開》,今才領(lǐng)悟此深義,只有把心打開,景幽靜,茶清香,人爽朗。
言已窮,意未央,是敗筆也無妨,想在佛門洞前加上山水、茶韻、心香等前綴,好像都不能表達(dá)此刻的心情。
忽生奇想,若晚霞光萬道,映紅巖壁,心隨之激情四射,燦爛焉,倘若露營于此,聽濤聲、聞蟲鳴、嗅草香,水滴有聲心靜謐。
人與自然的融合,“見山見海見自己,觀景觀心觀未來”可謂至高感悟;人與人的交心,“心若無塵,落雪聽禪”道出的寧靜致遠(yuǎn)的心境,在佛門洞找到了答案。
走進(jìn)它,用心悟。人的一人生不知要穿越多少門, 有名的、無名的,不全部是豁然開朗、桃源圣境,但仍要堅毅前行。
帶著沉甸甸收獲離開佛門洞,精神為之一振,敞開心懷。佛門洞之所以能在今天走出深山,走進(jìn)火熱的年代,是因為生活敞亮。
此即印象佛門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