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張紅
今夜,宿武陵山。房間里“嗒嗒”的漏水聲與心房和諧的起伏聲,有趣互動,寂靜的夜更通透,真是詩一般幸福的采風(fēng)之旅。興奮中順暢梳理眼中收獲的點點滴滴,“一硯水墨夢幾卷”,翻閱記憶,就這樣夢在石會、入夢石會。
三十年多年前到重慶求學(xué),行經(jīng)梅子關(guān),泥碎路窄、曲、陡,雨天泥濘且滑,三上兩下方到石會,奢求望梅止暈,不過早已翻腸倒肚。
十多年前到黃溪工作,穿梅子關(guān)隧道、走改造的二級路,心情好多了。每每路過石會集鎮(zhèn),都要到橋頭小吃喝碗臊子面,加勺鹽菜、添點酸蘿卜丁,用紙把嘴一抹,仍有余香?,F(xiàn)在,不免念叨橋頭面館,就像回味記憶中的郁山燒白。
于石會,也曾多次登臨真武觀,未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悟;還有無數(shù)次出沒林間,放大眼力搜尋山珍,總是失之交臂……刻在心中的印跡,便是累和乏力。或許,淺嘗輒止,心系了扣、設(shè)了門檻,懵懵懂懂的夢中不曾有驚奇和樂趣,我無非是石會匆匆過客。
采風(fēng)之旅因高速公路搶修,重走老路,境由心造,羽人山獨特的砂巖淋溶地貌,造就綺麗的石林景觀,惟妙惟肖:如祖孫相扶、似婆媳悄語、像老嫗負(fù)簍、效牧童牽駒。若遇淫雨霏霏,半山居霧如帶,石林明滅其間,恰似仙女飄逸逗趣,又如“群仙赴會”。難怪清末黔江縣令張九章會以“武陵重峰開石會”來尋覓石會之得名,“羽人煙鬟”也被列入黔江古十二景之一。
試看,武陵仙燈風(fēng)姿綽約、放艷疊翠,發(fā)出號令,讓群仙化石來此福地相會,豪邁演繹武陵霧雨,柔美點染羽人煙鬟。
山之會的雄、奇、美,全靠水之會的催生。龍崗溪、老窖溪洋洋灑灑一路歡歌,相聚文匯河,石會的靈動仿佛從手心跳出來,親密無間,如同藍(lán)莓般大小、鮮紅透明的紅豆杉果在眼前耀動。
有山有水,宜居聚人氣。石塔鋪驛站雖遺址無存,但仍是人們心中的驛站,文化的傳播,教育的興盛,都應(yīng)濃墨重彩記上一筆。武陵山儒釋道并存,山的胸懷,人的和諧,文化的兼容,讓我們重新品味心路歷程。石會煙房因多年失修,殘破不堪,但徽墨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,站在天井仰望,藍(lán)天白云,映著當(dāng)年的熱鬧與繁華。
這些忐忑不安的夢因子,游走在腦海,只得小心安撫,害怕一次驚醒就游走了。
美好的事物常常和美好的愿望相伴,不曾安排,一定會悄然而至。
站在老窖溪水庫壩上,庫中一山峰迎面而立,輪廓清晰,似一武士守護著水庫,當(dāng)?shù)厝朔Q將軍護壩,長得奇、生得好,水澤蒼生、水潤萬物。水庫建設(shè)獲水利禹王杯,也是代代傳承的結(jié)果。
無量莊巴洞,洞不長卻奇特有氣勢。一條蜿蜒的黃龍,黃泥、居泥裝飾龍身,似乎要把傳奇和神秘推向極致;雄獅護洞、神龜看酒,把美好點注;一路行,感到酒力正升騰一路。
夢之力仿佛在膨脹,把山、水、人牢牢捆綁在一起相融相生。進入美好世界,那是一個心靈與山水同美的家園,那是一個安頓人心靈的智慧圣地。
其實,石會早已敞開胸懷接納。不說別的,香山寺千年香火,不管應(yīng)近應(yīng)遠(yuǎn),只要有一顆虔誠之心,心愿就一定會達(dá)成。
北宋名相寇準(zhǔn)、晚清重臣張之洞等心暫落于此,詩興大發(fā),留下美詩佳句,足見石會歷史的厚重感。黔江其他鄉(xiāng)鎮(zhèn),就此與其比肩,是很難的。
諾貝爾文學(xué)獎獲得者黑塞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所急缺的智慧,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里。”我想,在石會能找到黑塞的所需:與山水對話,沉浸其中,寄情于此,自然之美畢現(xiàn);與歷史文化對話,文秀武陵,心靈石會,文化之美悟道。石會處處寫著天人合一,時時訴說著辯證法。
傳秀婆婆的霉豆腐、糟海椒配上一碗白米飯,都會讓你口齒生香,記住鄉(xiāng)愁。石會一千余家大大小小的商戶,都像傳秀婆婆做良心產(chǎn)品,心安石會,香飄四海。緣于有一顆精簡的草木心,創(chuàng)業(yè)路上不停步,現(xiàn)代化的養(yǎng)豬場、成片的桑園、正在吐芽的菌包、蓄勢的珠蘭花苗,繪制的不僅是一幅產(chǎn)業(yè)畫卷,更是人們用心把香焐熱作顏料,盡情發(fā)揮。
難眠才覺此。讀懂石會,你要有一顆平凡心、善良心、奮發(fā)心、文明心,才配與它對話而融入。
相信旅游可以療傷,若心有點堵,不妨到石會走一走。相信你我會有一樣的感受,今夜入夢難眠,要把自己強大起來,方能心安石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