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崔道斌
凜冬初至,寒意漸濃,又到了臘梅盛開的時節(jié)。清晨起來,移步庭院一棵高大的臘梅樹前,只見一朵朵半透明的黃色花瓣,噙著晨露含苞欲放,好像蠟油捏就,也似蜜蠟雕成,深深遠(yuǎn)遠(yuǎn)地散發(fā)著陣陣清香。
臘梅,原作“蠟梅”。又稱黃梅花、雪里花、蠟?zāi)?、蠟花、巴豆花。名為梅花,其?shí)跟梅花并不同科。蠟梅屬蠟梅科蠟梅屬,梅花則屬于薔薇科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“蠟梅,此物本非梅類,因其與梅同時,香又相近,色似蜜蠟,故得此名?!?/p>
古籍《禮記》記載,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“蠟”,因當(dāng)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,故農(nóng)歷十二月就叫蠟月。蠟梅因開于蠟月,所以又叫蠟梅。而蠟梅的最后得名,據(jù)說與蘇東坡有關(guān)。一日,蘇東坡和黃庭堅(jiān)一起觀賞黃梅花,看見花的形態(tài)和色澤頗似蜜蠟,于是給它命名為“蠟梅”。還說它“香氣似梅,類女工捻蠟所成,因謂蠟梅?!?/p>
傳說,原來臘梅并無芳香的氣味。西周鄢國的國君,很喜歡臘梅花,但嫌其不香。便下令花匠限期讓梅花吐香,否則嚴(yán)懲。在束手無策時,一位劉姓隱士帶來幾枝臘梅砧木,幫助嫁接在黃梅上。到了寒冬臘月,數(shù)九寒天,百花凋零,臘梅花苞發(fā)出了陣陣幽香。
蠟梅既可窨茶,入饌,還可入藥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“蠟梅花味甘、微苦、采花炸熟,水浸淘凈,油鹽調(diào)食”,既是味道頗佳的食品,又能“解熱生津”。
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,有年冬天驚風(fēng)受寒,患了“百日咳”,夜夜咳嗽不止,母親隨即采來寒冬盛開的臘梅花,清水洗凈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,燜約十分鐘,加入蜂蜜調(diào)味后讓我飲用,沒出幾天,不僅咳嗽頓消,而且食量大增,面色紅潤。母親說,臘梅花不僅可以止咳平喘,還有補(bǔ)氣安神、開胃生津、治療燙傷等功效,可謂好處多多。
讓我記憶猶新的,要數(shù)母親做的臘梅花雞羹。寒冷的冬天,母親捉一只母雞,宰殺后取雞脯肉,與豬肥肉、香菇、雞蛋和臘梅花加在一起慢火燉煮,窗外寒風(fēng)呼叫、滴水成冰,屋里爐火燒得正旺,一家人圍爐而坐,喝著補(bǔ)虛益氣、潤燥消寒的臘梅花雞羹,那種溫暖的氛圍,如今想來,真是其樂融融,幸福滿滿。
“獨(dú)愛臘梅淺淺黃,疏疏落落不張揚(yáng)?!泵磕旰瑏砼R,臘梅便會如約盛開,一樹樹臘梅在風(fēng)雪之中綻蕾吐艷,凌寒怒放,像燃燒的生命,熱烈而激揚(yáng),把凜冽的寒冬暈染得冷香幽幽,給蕭瑟的冰雪世界帶來一股溫馨與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