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向軍
老寨擔子坪火了!
曾經(jīng)的遠寨,被自媒體把高清圖片曬到網(wǎng)上,天然的地形地貌,恬靜的自然風光,意外成了網(wǎng)紅。
作為土著,我一生下來就困在這里,干不完的農活,日子過得清苦。我和寨上的伙伴,從小就有一個念頭:長大了,一定要走出大山。
那時,哪有心思欣賞美,逃避,是最現(xiàn)實的想法!
一
沿烏江畫廊逆流而上,從彭水縣城拐進支流郁江,到達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黃庭堅被流放生活四年的郁山古鎮(zhèn),再溯流北上10余公里,便見黔江黑溪河西岸景致獨特的地方——擔子坪。
擔子坪的名稱,緣于南北相距約兩公里的兩座大山,連著西面緊挨的筆直山梁,兩座大山呈不規(guī)則的四方體,高低大小相當,酷似兩只巨大的籮筐,筆直扁平的山梁,儼然一根挑籮的巨型扁擔。
擔子坪很敞陽,地勢坐西朝東,視野開闊。向前遠眺,羽人山、武陵山、老鷹嘴、八面山,青山、馬鞍山、尤汪山、鳳池山……一排排,一座座,像列陣的士兵,在陽光照耀下大氣磅礴。向后,遠眺賈角山,更遠目及馬巖。這里,無論春夏秋冬,太陽從早曬到晚,因日照充足,糧食、蔬菜、瓜果,格外香甜。這里的寨民,無論走到哪里,都會被稱贊很陽光,心底敞亮。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。擔子坪的寨民天賦異稟,男女老少尤善挑擔。在交通不便的歲月,他們耕讀傳家,憑著一身力氣,挑鹽、挑糧、挑煤、挑肥、挑水……揮灑汗水驅趕貧窮,在苦日子里追趕幸福。
二
說起這里的美景,繞不開兩只“籮筐”。先說田家?guī)r,高約200米,呈不規(guī)則的四方體,南面像擔子坪,巖壁垂直向上,中間高兩邊低,酷似打開的折扇,扇面被兩條平行的斷裂線分成三級。第一級的最東端,崖上有穿洞,斜著洞口往上,爬到第二級,進入巖阡,過石門坎,是漆樹園子,漆樹園子與野豬凼之間的東北面崖邊,是約400米長的分散石林,奇形怪狀、神態(tài)各異的灰色石頭,或仰頭長嘆,或舉目遠眺,或俯首沉默,或卷曲酣睡……石林規(guī)模袖珍,但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。寨上的老族長在世時經(jīng)常說,那是石頭在開會,沒事去看看,妙哩!
田家?guī)r的幾處懸崖,地勢險要,視野開闊,平整的石頭是天然瞭望臺,置身其上,可站、可坐、可躺。小時候,我常常來此,或俯瞰山下層次分明的梯田,搜索心儀的女同學在村寨晃動的身影,興致一來,山歌就飄到山下;或眺望遠方,放飛思緒,遙想山外精彩的世界;或干脆平躺,仰望天空流動的云朵,任憑嗚嗚的山風吹走煩惱。農閑時,寨上的阿哥阿弟吆五喝六,聚集到此,對著山下的俏媳婦靚幺妹盤哥打諢,歌聲浪笑彼此起伏……
田家?guī)r蘊藏著豐富的硝、銅、鐵、螢石等礦物。大致是清末或更早的時期,巖壁南面的正中底部,有一個熬硝的天然洞穴,洞內寬敞,制硝規(guī)模盛大,后來,不知為何被封堵,加之巖體垮塌遮擋,再也進不到洞穴。這,是擔子坪最大的謎。
三
右邊的大昭巖,體量、高低與田家?guī)r相當,同樣是垂直扇面的巖壁,被兩條平行的巖線分為三層,巖線的長短,分割的比例,與田家?guī)r相差無幾。它們是天生的一對,一左一右屹立在擔子坪兩邊。
大昭巖扇形巖壁的中間上部,有一棵千年古樹巖柃,虬枝崢嶸。嶙峋的根系包裹著破裂的石頭,看似搖搖欲墜,但歷經(jīng)無數(shù)風雨,仍巋然不動。讓人領略真正的無限風光在險峰!
田家?guī)r對應的位置,也有一棵更大更老的巖柃。傳言,它是公樹,與大昭巖的母樹是夫妻,這兩粒月亮落下的娑羅樹種子,落地長成巖柃,土地神為守護她們,每棵派一條劇毒紅蛇日夜守護著,任何人靠近這兩棵樹,會立即肚子劇痛,如拿刀提斧砍伐,定有災難降臨……傳說歸傳說,不過,這種保護古樹的智慧,值得稱道。
遺憾的是,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晚上,這棵更老的古樹,隨著一聲巨響,連同一壁巖體轟然垮掉……從此,大昭巖的母樹,孤獨守望,曉看寨子日新月異,暮陪寨民繁衍生息。
四
擔子坪的兩三百寨民,最初全部住在兩座吊腳樓。這可不是一般的吊腳樓,它們相距200米,建在同一水平位置,規(guī)模宏大,雕梁畫棟的兩座吊腳樓,酷似一對孿生兄弟,相互對稱,與兩個籮筐巖體相互映襯。
兩座吊腳樓朝門、壩子保坎、梯步全是長方形的青龍骨條石砌成,壩子用青石板鋪就。正堂堂屋門口,有兩座雕琢精致的石獅鎮(zhèn)守,堂屋靠里的一面,是鏤空的神龕,神龕下,是立式香火柜,香火柜兩邊有門,內置紙、蠟、油燈等供奉物品。香火柜前,是長2.2米、寬0.8米的條形供桌,中有香爐、蠟座、系著木棒的銅磬。每逢春節(jié)、端午、七月半、豐收節(jié)或紅白喜事等重要日子,每家主人就帶上孩子來到張桌前,供上刀頭、酒盞、水果,焚香燃蠟,燒錢化紙,虔誠祭拜。我和寨子上的小伙伴,因磕頭作揖時扭頭偷笑,輕則被訓斥,重則被楠竹條子吃肉。
每座吊腳樓分三層,兩間大堂屋兩進,中間是四角天井,弄堂連著的四座廂房和四間小堂屋,分列著兩間大堂屋兩邊,中間的兩座廂房稍短,兩側的廂房較長,四座三層高的廂房,襯托出整座吊腳樓的古樸大氣。
不同的是,左邊一座吊腳樓末端,有一個花園,內有水池、假山、石凳?;▓@曲徑通幽,一棵兩人懷抱粗的古銀杏,高數(shù)丈,上有三個背簍大的喜鵲窩。每年春天,喜鵲為保衛(wèi)家園,與烏鴉發(fā)生爭奪大戰(zhàn),它們在寨子上空飛來飛去,聲嘶力竭的吵鬧聲此起彼伏……
右邊一座吊腳樓不同的是,朝門的壩子中間,一排三個插旗的圍墩,中間的直徑和高均有一米多,兩邊的稍小稍矮。
兩座吊腳樓的主人,是200年前的武舉人羅元楨。羅元楨告老還鄉(xiāng)時,按風水大師的建議,需找一個文官共同居住寶地才完美,在他的盛情邀請下,名聲遠揚的文官向桐老爺帶著家眷來到此地。從此,擔子坪文武雙全,風水圓滿,向羅兩家繁衍生息,睦鄰友好。解放后,才陸續(xù)有黃、李、秦三個單姓到此落戶,大家仍然親如一家,大凡有事一呼百應。
至今難忘,圍繞兩座吊腳樓撒歡的日子。滾鐵環(huán)、鉆草垛、吹野豌豆、網(wǎng)蜻蜓、捉魚蝦、捅蜂窩、砸泥炮、拋泥彈、撿石子、打彈珠、堆雪人、扇煙盒紙、敲鑼鼓、看小人書……印象最深的,是在兩座吊腳樓里躲貓貓。我曾破天荒躲進神龕下的香火柜,同伴半夜沒找到,當我主動出來時,被前來祭祀的羅家二伯發(fā)現(xiàn),我冒犯神靈的行為,成為寨子上大逆不道的反面典型……
而今,曾經(jīng)輝煌的兩座吊腳樓,已被拆得支離破碎,當年的恢宏氣勢,被星羅棋布的小洋樓擠占。寨民大多進到城里,留下的,多是難舍故土的老人。面對老寨,不禁有些憂傷。
五
自逃離擔子坪以來,我在都市的車水馬龍中奔命,在摩天大廈的寫字間燒腦,在氣氛緊張的談判桌上克己復禮,在曖昧迷離的霓虹下迷失自我,在肉菜飄香的酒桌上推杯換盞……雖然,我曾多次夢回老寨,夢見鄉(xiāng)親,總想回去看看,但忌憚當初逃離的原因,多次臨時取消行程。
又見老寨,如久違故人。老寨,早已舊貌換新顏。可親可敬的鄉(xiāng)親,憑著善挑擔子的稟賦,憑著硬實的肩膀,挑來了路、電、水的暢通,挑來了他們的幸福生活。硬化的公路已通到每家門口,漂亮的小洋樓一幢比一幢氣派;夜晚摁下開關,屋內外亮如白晝;擰開水龍頭,水管里流出的是大昭巖下抽來的地下礦泉……房前屋后停靠的小車、農耕機械,處處充盈著現(xiàn)代化氣息,當初的貧窮落后,早已蹤影隱遁。
當下,乘著鄉(xiāng)村振興的春風,擔子坪這個福地,成為很多老板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的首選地。一條條血管般的產(chǎn)業(yè)路,圍繞肥沃的田地和美景延伸,汽車和機械開進了田間地頭,寨民結束了肩挑背磨的歷史,鄉(xiāng)村旅游和特色產(chǎn)業(yè),正在形成氣候。
天賜的擔子,勤勞、懂美、重情、陽光的寨民,應珍視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把她挑起來,迎著鄉(xiāng)村振興的號角,闊步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