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三十,父親的那些話
◆劉紅廷
《回憶父親》是謝欣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,是作者對父親生平事跡的回憶。全書稿共三篇長文,對其父的生平、生前對事業(yè)的堅守和付出、生活中的平凡往事分別進行了記述。書稿情感真摯,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父親深厚的感情,讀之令人動容。不由讓我想起我的父親,想起年三十,父親的那些話。
自我記事起,我們農村孩子最盼望的是過年。我自小就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,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,過年就預示著我們能吃上平常吃不夠的豬肉,父母破例會給我們放假幾天,不用去山坡上放牛打柴做農活,更重要的是能聽到父親平常不會說的話。每到年三十,他常掛在嘴邊的那些話,總是縈繞耳畔,成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。
到了年三十,父母會一早就催我們起來,先去對面山坡上弄一捆柴回來。簡單吃過早飯,只留母親一人在家準備年夜飯,我們幾兄妹在父親的帶領下,放牛弄柴,要等母親飯做好了才回家?;氐郊?,還不能馬上吃飯,父親帶著我們端著酒肉貢品先去先輩們的墳前祭奠先人,回到家還要在堂屋前祭奠那些所有逝去的親人后才能開飯。我們小孩子早已是饑腸轆轆,父母宣布可以吃了,我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,父親兩杯酒下肚,就開始了他對我們的教育。常常給我們說的第一句是:“過年的時候,家里要沒有三種人,就是最幸福的家庭?!?/p>
然后就跟我們解釋,家里不能有哪三種人:一是家庭里要沒得犯人,也就是違法犯罪坐牢的人;二是路上要沒得無所事事的人,因為年三十是團圓的日子,一家人就要在一起團團圓圓,如果家里還有人在外漂游浪蕩,就說明這家人沒有團圓;三是要家里沒有病人。父親還說:“沒有受不了的罪,只有享不了的福?!备赣H十二歲就輟學,十四歲當生產隊會計。他只上了六年學,就走上社會,經(jīng)歷了多次苦難。每當他回首這些人生經(jīng)歷,總是云淡風輕。受父親的影響,在困難面前,我很少畏懼,堅信咬咬牙就會挺過去。那年,我有了自己的孩子,代課那點微薄的工資已遠遠不夠家庭的開銷,我和妻子把家里的責任地起早貪黑地認真耕種,送孩子讀小學、初中、大學。重重艱難困苦,我總是對自己說,沒事的,沒有受不了的罪。只要堅持住,那些困難也都不是困難了。
后來,父親病了,被確診為心臟主動脈瓣閉合不全。當我拿到診斷書,猶豫著該不該告訴父親時,父親覺察我們的異樣,他很淡定地跟我們說:“你們不要瞞我,我知道我這次沒有好兆頭,我已經(jīng)預感到了?!本驮谒^的最后那個春節(jié)的年夜飯上,他微笑著對我說:“我是沒有享福的命?。 笔前?,我們幾兄妹剛剛起步,都在不同的城市買了房,看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,沒想到上蒼跟他開了這么個大玩笑。想想他這一生命運多舛,幾十年來,他一直在拼命,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起我們這個家,養(yǎng)育了四個兒女,節(jié)衣縮食供我們兄妹讀書。對于他自己,他很苛刻,就連住院吸氧他都不干,說費用太高了。
父親年夜飯上的那些話,彰顯了父親一生的處事之道?!叭嗽谖蓍芟拢坏貌坏皖^”,這句話是父親的生存智慧;“背后不要談他人長短,論他人是非”,父親教育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;“前三十年看父敬子,后三十年看子敬父”,“坐席坐上頭、走路走前頭”,父親用這些告訴我無論為人子女,還是為人父母,都要扮好自己的角色;“沒有受不了的罪,只有享不了的?!?,生命是堅韌的,任何困難都能承受得了;“吃得虧才同得堆”,是教育我們要懂得為人要大度、懂得奉獻、懂得謙讓、要不計得失。
父親去了,他沒有給我留下物質財富,但給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。父親的這些“名言”,凝聚了他對生活的理解,是他在人世間行走的法寶,也是對中華傳統(tǒng)美德的繼承和發(fā)揚?,F(xiàn)在,每年的年三十,我嘗試著拿這些名言教育兒女,希望兒女也成為父親希望的那種人。
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,一個飽受苦難的農民,但也是一個銳意進取、勇于擺脫困境的農民。他在這人世間行走了六十六年,他用他的勤勉和智慧來教育影響孩子。他的那些話,我會好好記住,并讓我的兒女記住,一代一代往下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