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吳建平
“嘰、嘰、嘰、嘰”……
冬天的清晨,寒風瑟瑟。當人們還在甜美的夢境里沉睡的時候,窗外傳來的一聲接著一聲的竹雞鳴叫聲,瞬間打破了小區(qū)晨的寧靜。叫聲此起彼伏,時而低回婉轉(zhuǎn),時而波瀾壯闊,仿佛正在合奏一曲美輪美奐、動人心魄的交響樂。
久違了,這種來自大自然絕美的天籟之音!
追溯起來,還是四十多年前在老家的大山里聆聽過、欣賞過。
竹雞,又名 “竹鷓鴣”,屬雞形目,雉科,羽色艷麗,生長在我國南方,為特有觀賞鳥類,國家三級保護動物。
美妙的音符把我吸引到陽臺,順著聲波的方向,確定叫聲就是從小區(qū)花園的竹林里傳來的。
說是花園,其實牽強,準確地說,就是被樓房、健身小廣場、消防通道、人行步道切割出來的大小、長短、寬窄、形狀不一的一條條不規(guī)則的綠化帶,整個小區(qū)的綠化面積加起來滿打滿算也不過六七畝。綠化帶里種了高低、粗細不一的銀杏、樺樹、榕樹、桂花、櫻花、黃桷等景觀樹種,樹底下自生自滅著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和低矮灌木,經(jīng)過小區(qū)物業(yè)的精心管理,還算疏密得當,錯落有致。所謂的竹林也只有稀稀拉拉的二三十根金竹。
春暖花開時節(jié),小區(qū)里蜂飛蝶舞,鳥叫蟬鳴,甚是熱鬧。這時,徜徉小區(qū)步道,倍感祥瑞和諧,心情輕松怡然。但是,以前從沒入住過竹雞。
強烈的好奇心,驅(qū)使我穿衣下樓,躡手躡腳靠近竹林,生怕弄出聲響驚跑了這群“不速之客”。
眼前的景象著實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:只見竹林下、草叢里,共有九只竹雞,一只雄性竹雞站著伸長脖頸歇斯底里地叫,八只雌性竹雞亦步亦趨,一邊低頭覓食,一邊不時回應(yīng)地叫著。
盡管我小心翼翼,雄性竹雞還是發(fā)現(xiàn)了我的到來,它止住叫聲,圓圓的小眼睛咕嚕咕嚕地轉(zhuǎn),警覺地注視著我的一舉一動。見我只是充滿善意地看著它們,并沒有靠近和傷害它們的意思,它才昂頭緩緩轉(zhuǎn)身鉆進草叢深處。
雄性竹雞體長約30厘米,體重約300克,褐色小嘴尖尖的,羽毛五彩斑斕:額部、胸部與眉紋為灰色;頭頂部、后頸部呈橄欖色;下體前部為栗棕色,后部為棕黃色。小腿和腳趾呈黃褐色。彩色羽毛中點綴著黑褐色和白色斑點。實在是玉樹臨風,風流倜儻。
雌性竹雞體長、體重稍稍小一些,羽毛色彩相對單一,頸部、額部為灰色,其余部位均為黑褐色,并由白色、黑色斑點點綴,恰似天生麗質(zhì)、樸實無華的家庭主婦打扮。
此后,每隔十天半月它們都要來小區(qū)里做一次客,落腳時間最多兩天。
這個小區(qū)東、西、北三面都是高樓大廈,并有寬闊的街道阻隔,只有南面一條高高的土坎外有小片土地,也被通往火車站的公路和縣人民醫(yī)院所包圍。距離最近的樹林也有兩三公里,他們是怎么進來、什么時候進來的呢?我不得其解。
這群特殊客人在小區(qū)里得到了應(yīng)有的尊重和禮遇,它們每次到來,小區(qū)里的老人、小孩都要把手里的食物小心地丟給它們,它們由最初的警覺防范到后來的習以為常,來者不拒,理所當然地分享著來自人類的美食。
我把我們小區(qū)特殊來客的故事講給朋友們聽,以為朋友們會和我一樣驚喜不已。不料,他們都見慣不驚,告訴我說自己所住小區(qū)甚至單位大院同樣經(jīng)常能看到竹雞們成群結(jié)隊出入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石柱全縣森林覆蓋率目前已經(jīng)接近百分之六十,石柱縣城早在2004年就被市政府命名為“山水園林城市”。我突然明白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大幅度改善,人與自然和諧發(fā)展,吸引來了這一群群久違了的“客人”,也許將來還有更多珍禽益鳥會不請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