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 江山墨畫分濃淡, 歲月指流話短長。
——佚名
??? 這是一首描寫黔江古十二景之一的“墨沼流香”的詩句,遺憾的是作者已無從可考。不過,從字面看,“墨沼流香”的風景,重在景深有序,濃淡相宜,且歷史悠久,流香在指間劃過。
??? 《清光緒·黔江縣志》載:“洗墨池縱橫畝許,深三四尺,水湛黝如潑墨。相傳,有仙人于此洗硯,故色常黑。池側(cè),舊有亭,今毀,遺址尚存。斷碑一二,皆邑中前宿所題詩句,惜漶滅不可識。池故多菖蒲,近里人田興壁茂才始芟除之,改種碧荷,并養(yǎng)魚其中。每夏秋間,清風徐來,遠香裊裊,襲人衣袂,花光水膩,鱗躍羽翔,誠韻事也。
龔良元老人介紹洗墨池的情況
??? 尋找洗墨池
??? “墨沼流香即洗墨池。在縣南十里分水嶺脊?!薄肚骞饩w·黔江縣志》語。根據(jù)這一信息,1月31日, “詩路黔江”采訪組來到了黔江區(qū)城南街道南家社區(qū)3組,一個叫分水嶺的山脊處。經(jīng)多方打聽,發(fā)現(xiàn)這句“江山墨畫分濃淡,歲月指流話短長”在當?shù)亓鱾魃鯊V。
??? 相傳,很久以前洗墨池所在之地茂林修竹、花光水膩、魚躍湖面,風景幽美。連天上的神仙路過也忍不住要停下來看看。也有說因為洗墨池是仙人練完書法洗筆的地方,因此池水如墨水一樣,讓洗墨池的水和山色難以區(qū)分。有好游山水者游完洗墨池之后,有感而嘆隨口吟出了“江山墨畫分濃淡、歲月指流話短長”的感慨。
??? 采訪組只得邊走邊打聽,慶幸的是一位正在莊稼地里忙活的老伯讓我們?nèi)シ炙畮X三組的龔正富老人家問問,87歲的他應(yīng)該是最清楚的。幾經(jīng)波折我們終于找到了龔正富老人,可惜的是年事已高的他講得不是很清楚。
??? 最終我們找到了住在他家附近的龔良元老人,龔良元說,“墨沼流香”應(yīng)該就是如今分水嶺公路的中央,前幾年有記者來此打聽過此事,他因此從當時思維還很清晰的龔正富老人口里知道了此事。 記者看到,龔良元老人說的洗墨池位于黔(江)青(杠)分水嶺處石碑廠前的路中央。
分水嶺四岔路口
修公路被埋
??? 曾經(jīng)有著“墨沼流香”美譽的洗墨池是何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的?當初它究竟是何模樣?帶著一連串的疑問,采訪組在當?shù)孛耖g進行了大量走訪。
??? 據(jù)了解,洗墨池是1934年修川湘公路時被填埋的。洗墨池位于兩座山的分水嶺,成為黔江至酉陽的川湘公路的必占之地,只得在修路時將洗墨池填埋。當時砍了池子周圍近百棵古樹來填,修路的民工把洗墨池里的水放干后,才用樹木填池。據(jù)說當時水放干后,滿池都是魚鰍和黃鱔,民工和小孩都到池子里去搶、捉。
??? 龔良元老人表示,雖然如今看不出這里曾是洗墨池的痕跡,但分水嶺這個名字,是因為山泉水到這里后,分兩邊走,一股水下九道拐那邊,一股水下南溝。分水嶺就是兩股水分叉的地方,因此這里有個池塘很正常。
洗墨池舊址
??? 水碧綠幽藍
??? 老人說聽前輩講,洗墨池的面積確實不足一畝,深有一兩米,水也是藍幽幽的。但是,沒有仙人來洗過硯臺的傳說。池里的菖蒲的確長得多,也沒聽說種過“碧荷”。見過池子邊的亭子和斷碑的人幾乎都已經(jīng)不在人世了。
??? 相傳洗墨池的水碧綠幽藍,池子邊柳樹倒影在水里,鳥兒常常分不清楚,有的直接往水面的樹影上飛去,便驚起一圈圈漣漪。此情此景,也難怪古人要說“江山墨畫分濃淡”了。
??? 洗墨池雖然不大,但夏天和秋天,池里水藍、草綠、魚躍,池邊樹木蔥郁,樹上鳥兒成群,景色很是美麗。經(jīng)常有人來這里賞風景。試想一下,滿池春水、草長鶯飛的季節(jié)里,約三五好友來此游玩,何嘗不是美事一樁?
??? 過往的風景
??? 聽當?shù)乩先藗兠枋隽颂喈斈晗茨氐拿谰?,記者腦海里突然浮現(xiàn)出了曾讀過的一首七言詩:“暮靄夕煙繞柳枝,溪頭小女浣衣遲。耕樵罷作肩落日,疑似山村寫意詩。”詩中描述出一幅美麗山村日落圖,不正是洗墨池邊人們曾經(jīng)的真實生活寫照嗎?
??? 近年來,政府加大農(nóng)村公路建設(shè),分水嶺成了一個鄉(xiāng)村公路的岔路口。川湘公路改建成老319國道線后又變成了縣道,如今是通往青杠工業(yè)園區(qū)的主道。依托這條主道,修建了通往蕎地、王家洞、大田灣的村道。四條公路從分水嶺經(jīng)過,洗墨池成了鄉(xiāng)村公路的轉(zhuǎn)盤。用當?shù)厝说脑捳f,一個洗墨池換來了一個四岔路口。
??? 解放初期,洗墨池所在的分水嶺還是荒野之地,只有幾戶村民散居在山坡上。如今已變成南家社區(qū)所在地,公路兩旁形成了一條街。記者看到,分水嶺公路上車水馬龍,人來人往;街上居住著一二十戶村民,有小賣部、制磚廠、石碑廠,很是熱鬧。
??? 然而老人們在茶余飯后,仍然不免想起這里曾經(jīng)的模樣,雖然洗墨池已經(jīng)在滄海桑田中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。老人們說,很多東西在心里、在腦海里早就定格成了一道風景線,永不磨滅。就像洗墨池雖然消失了,但“墨沼流香”的美名卻仍然有史可查。
(記者 田丹 譚鵬 文/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)